main slider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结硕果

2016-5-18

来源:光明网

为加强建设经验的推广和应用,学校举办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会、案例展示会,形成了可供推广应用的典型案例,推动学校各专业、课程的优质资源建设。

微课竞赛引领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学校组织开展的2015年微课教学比赛中,353位教师制作了416个微课作品,各院系共提交参赛作品147余件,学校选拔推荐14件作品入围省赛,共有9门微课获评2015年河南省高职微课教学比赛优秀作品,在河南省参赛院校中获奖最多。2105年11月,组织学校教师参加由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全国水利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水利学科专业青年教师微课大赛,获得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9名,在参赛院校中获奖人数最多。教学比赛佳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必将进一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充分融合,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2015年9月22日,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设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通过了财政部、教育部组织的联合验收。水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了8926个文本、402个动画及虚拟仿真、2259段30223分钟的音视频、2786个课件、600个工程案例等不同媒体表现形式、不同应用类型的冗余资源素材,共上传了30738个素材资源和27310个题库资源。按期完成了教学文本库、教学课件库等11个素材资源库建设,超额扩建了学习文本库、虚拟仿真库、微课程库、个性化课程库4个新资源库。完成了水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计和17门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建设,新增扩建了36门个性化课程;完成了水工建筑物项目化实训包、专业对口招生学习包、水利行业工种培训包和执业资格培训包等4类特色培训包,技能竞赛虚拟训练平台、顶岗实习指导平台2个专业平台和1个虚拟水利工程项目部(虚拟工厂)等建设任务。目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将国家专业资源库引入校内教学平台的实施计划,将国家资源库内已经成熟的课程资源直接引入校内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登录爱课程网可以学习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目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空间课程总数671门,课程架构知识点(技能点)数量6932个,课程资源数量11201条,试题数量14461道,布置作业672次,批改611次,在线答疑1679条,14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上传课程标准、教学课件、微课、教学动画、生产(演示)、教学案例录像等课程资源17710个。教学空间已逐渐成为教师备课的助手、学生学习的手段,师生互动的平台,同行交流的园地,18000余名学生可通过个人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空间因不受时空限制,在教师教学辅导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

教学空间成为教师和学生“互为吾师”的互动平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80%课程辅导通过教学空间问题论坛及专题互动进行。利用教学空间开展教学辅导从根本上改变了单存的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问题的互动模式。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公共空间进行集体互动,实现“互为吾师”的互动模式。2015年11月,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教学空间应用水平,教务处创建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教学交流”平台。目前,全校近200名中青年教师利用该交流平台开展空间建设、资源应用等方面问题开展交流。通过交流,大大提高了教学空间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召开的年度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检查汇报会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卫东针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总结部署时指出,“校级资源库已初步形成设计系统化、课程结构化、资源碎片化的框架,教师信息化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团队的作用得到了发挥,个性化构思具有特色,学生参与建设、使用的比例越来越高,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已有显现并形成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竞赛、国外资源、网上博物馆等拓展资源已有很大提升。2016年资源库建设的重点是优质资源建设和资源库的使用、互动。各院系要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水工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经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内动力,进一步进行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增强资源库的活力。2016年学校继续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资源库建设;各院系要切实重视,推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升使用效果。”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国际针对信息化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2016年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将更高、工作要求将更严;要注重教学资源库的使用,从而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带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强调,“信息化建设工作既是学校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也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学校将大力推进此项工作,并将我校教师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作为其收入分配、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的重要参考。” (通讯员:魏豪 焦爱萍 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