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成立雕刻艺术文化协会 冀破传承人才瓶颈

稿件来源:福建新闻网

图为福建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王爱平(左)代表基金会向邱瑞坤颁发“弘扬人道,书画助残”牌匾及荣誉证书。 吕明 摄

图为嘉宾为福建省雕刻艺术文化协会揭幕。吕明 摄

福建新闻网福州11月8日电 (林春茵)福建省雕刻艺术文化协会成立大会8日在福州举行。首任会长邱瑞坤表示,希冀行业抱团发展,鼓励青年雕刻家创新性传承,突破传统雕刻技艺传承的人才瓶颈。

福建省雕刻艺术文化协会是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社团组织,由广大雕刻艺术家、艺术企业、艺术经纪人、行业关联单位及文化艺术传播者发起组建。

当天,福建省瑞坤艺术馆揭牌仪式同期举行,馆长邱瑞坤向福建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20幅书法作品。福建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积善书画院院长左允甘对邱瑞坤善举表示感谢。福建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王爱平代表基金会向邱瑞坤颁发“弘扬人道,书画助残”牌匾及荣誉证书。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雕刻大省,雕刻艺术十分发达,先后诞生了上百位国大师、省大师,在雕刻艺术史上有不菲成就。多位雕刻界、艺术界知名人士致辞表示,当前文化兴盛繁荣,福建省雕刻艺术文化协会正逢其时,有助于行业交流,凝聚创造力和智慧。

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该协会会长邱瑞坤表示,协会将打造多个平台,带动青年雕刻家融入时代要求“走出去”,挖掘杰出人才,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美术评论家王金厚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指出,当今社会比较浮躁,经济形势下行,雕刻大师正应沉淀下来,提升基本功和艺术表现形势;此次协会成立,有助于为青年雕刻家创造机会,“往外看”,借鉴外部经验,为福建雕刻注入新的内容血液和营养。

当天下午,该协会邀请业界名师开讲。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李维翰教授在讲座中表示,当前福建雕刻界呈现队伍年轻化的良好发展态势,队伍发展后劲强。新时代下,青年雕刻家更需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素养,“知道中华文化之根在哪,更要展示出行业发展前景在哪。”(完)

福建传统雕刻技艺”参访︱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

参访● 交流

2017年5月24日是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一期开课第六天,下午两点,全体学员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蓝泰华博士、王晓戈博士、贺瀚老师和台湾艺术大学设计学院吕琪昌教授、王俊捷教授的共同组织下到福建省博物院参访印度雕塑和中国雕塑艺术。本次展览选择400-700年作为展览的时代断面,主要考虑到以中国三大求法高僧中法显前往印度的时代和义净回到中国的时间为准,从中印两国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这也是中印两国宗教、文化及艺术交流最为活跃和重要的时间,展品以中印两国石刻造像为主,少部分陶质造像和铜造像,以此见证两国人民的长期友好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本次展览印度雕塑艺术分为笈多艺术的出现(4世纪至5世纪初)、笈多时期雕塑的艺术繁荣(5-6世纪和笈多艺术的余音(7世纪)。中国雕塑艺术分为南北朝艺术之先声(400-493世纪)、北魏洛阳时期至隋代(5世纪晚-618年)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和唐初的风格(618-700年)。

本次展览的印度雕塑艺术:分为笈多艺术的出现。4世纪,北部印度地区基本笼罩在贵霜王朝异族艺术的氛围下,笈多王朝虽然已经建立,但是艺术风格的创立还要假以时日。这一时期的石刻造像身体孔武有力,身姿直挺,表情肃穆,气势威严,袈裟肥大,衣褶重叠,感觉袈裟厚重。不过,新的笈多样式已经初露端倪,最明显的特征是:佛陀像由犍陀罗式的波浪发髻或者贵霜式光滑肉髻变成了真正的螺发。这种螺发后来成为笈多艺术造像的标志之一。

菩萨像 佛立像 佛坐像

笈多时期雕塑艺术的繁荣:5世纪以来,笈多王朝形成多个艺术中心,其中以摩菟罗(Mathura)的影响力最大。笈多王朝时期创立了印度古典主义的美学标准被普通运用于艺术创作中,尤其是佛教,气质沉静,仿佛处于深度冥想、自我精神观照之中,完全是智慧超然的形象。袈裟紧贴身体,轮廓毕现,完全没有衣褶,或者有均匀的条棱状衣褶。胴体年青而柔软、肌肉匀称,符合印度古典主义的人体美学标准。这一时期陶质造像和铜造像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以摩菟罗和萨尔纳特为代表的风格成为笈多艺术的象征,影响直达中国。

笈多艺术的余音:6世纪以后,随着笈多王朝的崩溃,各个地方势力和外来入侵势力纷纷建立独立政权,后笈多王朝又退回摩竭陀地区勉强维持,直到7世纪中期基本消失。后笈多艺术完全进入了本土特色发展时期,地方特色明显,逐渐出现了繁缛之风日盛,笈多艺术的古典主义精神逐渐减弱的趁势。正是在这一阶段,由于海陆交通的畅通,笈多艺术的风气得以更广泛向外传播。

本次展览的中国雕塑艺术:分为南北朝艺术之先声。五胡十六国时期(304-439年),甘肃、河北、陕西等地的多个地方政权均盛行佛教信仰,其佛教以及佛教艺术的传统成为北魏早期艺术创作的源泉。自北魏迁都平城(398年)至统一北方以来(439年)以来,周边的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不断对这个新兴的政权产生影响。北魏早期造像主要受到来自于河北、西域、凉州、平城的影响,直到迁都洛阳之前(493年),北魏开始实行汉化政策,佛教艺术受其影响,也开始了汉化的进程,形体清隽、褒衣博带的形象广为流行;南朝佛教艺术受到海陆两条丝路的影响,从四川向北走河南道与西域联系是陆路的重要线路。海路的主要路线是通过越南、斯里兰卡影响到广东、山东等地区。

北魏洛阳时期至隋代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北魏迁都洛阳,皇家艺术中心由平城转移到洛阳,像洛阳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的造像、永宁寺泥塑像均是皇家艺术水平的代表性作品,而在山西南、陕西关中、河北、山东、甘肃陇东等地区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地方艺术风格。到东西魏分裂、北齐、北周的建立,北方艺术出现了明显地方化特点。这时期北朝的艺术发展有两条主线,一、中国艺术本土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二、北齐时期开始在山东青州、诸城两地的造像中出现了笈多艺术特点。南朝造像保存数量不多,以四川成都近年来发现的石造像最具代表性。589年隋朝统一中国,但是艺术风格处在向唐代成熟期过渡的阶段,仍以北朝风格为主。

走向盛唐:随着中国的统一与政治稳定,佛教雕塑艺术进入繁盛时期,初唐已经显示不同凡响的气质:风格沉熟稳重,人物饱满生动,装饰日趋华丽精美,标志中国艺术成熟期的到来。中外海上贸易的发达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为印度、中亚及东南亚艺术影响的到来敞开了大门。

公元400 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福州启幕

由故宫博物院、印度国家博物馆和福建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展”25日在福州启幕。图为展品。 丁清华 摄

中新网福州1月25日电 (记者 林春茵)由故宫博物院、印度国家博物馆和福建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展”25日在福州启幕。

本次巡展去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城楼首展,已引起业界巨大关注。此次展览精选印度5个省市9家文物单位的56件雕塑藏品,中国8个省市18家文物单位的85件雕塑藏品,共141件文物参展,从展览规模到文物品质堪称史无前例。

图为展品 丁清华 摄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中国与印度,在地理上,是山水相连的邻邦,在文化上,是相依共存的伙伴。“虽然远隔关山万里,但艺术相通的两国雕塑作品汇聚于此,可谓是中印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次盛举。”

公元4世纪到公元6世纪的笈多王朝国力强盛,本土文化、艺术达到顶峰,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其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对南亚、东南亚和中亚有深远影响,中国也无出其外。

图为展品 丁清华 摄

同时期的中国,随着印度佛教思想及其艺术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本土化发展,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大部分窟龛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凿的,至今享誉世界。

福建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便开始多文化、多宗教的交流,早在六朝时期,印度高僧耆域、佛陀跋陀罗、康僧会、求那跋陀罗等就通过海路来到中国传教,而在同一时期,福建的文物中也出现了大量以佛像、莲花纹为代表的佛教因素

图为展品 丁清华 摄

“此次展览是福建融入‘一带一路’合作构想的重要举措。”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林守钦说,通过此次展览,将使民众了解和感受中印两国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丨莆田木雕,雕刻千年的匠人心!

转眼,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举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的活动(福建行)已经进行到中期,在此期间,我们中央电视台7套《乡土》栏目,也一直跟踪报道。

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莆田木雕的技艺与传承。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其发端为寺庙古建雕饰和佛教、妈祖造像,犹以立体圆雕、精微透雕、三重透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莆田木雕从业人员已超过10万,其中,雕刻艺人3万多名,年创产值近60亿元。林建军和郑春辉便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林建军)

(省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传承人郑春辉)

两人虽都是莆田木雕的微雕大师,却术业有专攻。

精微透雕是莆田木雕的重要技法,也是核心竞争力,但想做出一件优秀的精微透雕,对材料、刀工的要求都很高,制作的周期更是漫长,因而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在这项技艺上花费时间。

林建军,1979年出生与木雕之城莆田,1995年开始学习木雕至今,他不仅重拾了微雕技艺,更将它做出了不一样的新传奇。他在不同的木材上雕刻世界,将无限的脑洞置于眼前。

正因他在精微透雕方面多年来的刻苦钻研,他的代表作品《红色系列》、《雪山大士》、《随身佛》、《红色娘子军》等也被国家和省市艺术馆所收藏。

这个把钻研透精微透雕当做意趣的代表性传承人,用一座座精美的木雕作品展示着身为手艺人的匠心。

与之完全不同的是,郑春辉,1968年出生,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莆田木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85年起开始从事木雕工作至今,他尤喜沉香,且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他将画面细致、层次分明的山水田园注入到易碎,不易细雕的沉香中,开创了山水木雕全新的意境。

当然,仅仅有山水田园还是不够的,郑春辉总觉得,人才是微雕世界画龙点睛的那一笔。于是,他历时近4年,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人最多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并获得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2013年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是至今世界上最长的木雕作品。

(该作品长12.286米、高3.075米、宽2.401米。)

他不是诗人,却将月亮、乡愁、相思以及自然景色融合一体;他不是画家,却能刻出意境幽远,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田园。他采风下党乡,将下党乡的自然风光跃然木上,创作出令人盛赞的《闽乡多锦绣》。如今,该作品被收录于福建省非遗博览苑。

(该作品溪水部分并未雕刻保持原木纹)

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大概就是对中华文脉的最佳传承

协作 湄洲西吉同培育传统雕刻技艺能手

记者 陈旻 通讯员 陈各辉

本报讯 (记者 陈旻 通讯员 陈各辉) 几天来,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职业中学等一行十余人来到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考察学习。据介绍,两所学校围绕加强“传统雕刻技艺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共同培养传统雕刻技艺技能型人才等方面,展开为期三年的两地“校校合作”。双方将在资源库共享、工艺美术类专业共建、教师互派互访、信息服务、技术援助和课题项目合作研究等七个方面达成合作办学协议。这也是闽宁两省区互学互助对口协作教育合作的一部分。西吉职业中学是全国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之一。

玉雕行业的新机遇!磨砺技艺,向着诗和远方出发!

来源:苏州南红网   作者: 南红玛瑙

简介: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玉雕行业的新机遇!磨砺技艺,向着诗和远方出发!

近日,在中国政府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从内容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传统手工艺行业的高关注,作为传统手工艺重要的玉石雕刻技艺方面,在未来或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眼下在苏州就正在举办一场 微拍堂“我有匠心”首届苏州玉石雕刻大赛 ,正在火热报名中,由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苏州市玉器商会主办,由微拍堂承办,由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南红专业委员会和苏州南红交易中心协办的这场玉雕技艺比拼,不仅有大量现金奖励、电视台采访、线上高流量平台宣传工作室等,并在下半年的 苏州玉雕大师、玉雕新秀等评选中,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加分之一,作为手艺人的你,还等什么!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文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特制定本计划。

本计划所称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一、重要意义

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目标。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二)基本原则。

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

坚守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倡导专注坚守、追求卓越,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品质革命,加强品牌建设,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激发创造活力。保护广大手工艺者个性,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激发因材施艺灵感和精心手作潜能,恢复和发展濒危或退化的优秀工艺和元素。

促进就业增收。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精准扶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绿色发展。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天然材料,反对滥用不可再生的天然原材料资源,禁止使用非法获取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实施动态管理,鼓励地方参照建立本级的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对列入振兴目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各地要通过多种方式,为收徒授艺等传统工艺传习活动提供支持。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

(三)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依托相关高校、企业、机构,组织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组织优秀传承人、工艺师及设计、管理人员,到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开展巡回讲习,扩大传承人群培训面。倡导传承人群主动学习,鼓励同行之间或跨行业切磋互鉴,提高技艺水平,提升再创造能力。

(四)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开展研究。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帮助传统工艺传承人群提升学历水平。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设立传统工艺的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提高材料处理水平,切实加强成果转化。加强传统工艺的挖掘、记录和整理。对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濒危传统工艺项目,加快实施抢救性记录,落实保护与传承措施。鼓励出版有关传统工艺的专著、译著、图册等研究和实践成果。

(五)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并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传统工艺从业者在自己的作品或产品上署名或使用手作标识,支持发展基于手工劳动、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手工艺。鼓励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注册产品商标,保护商业秘密和创新成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培育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依托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培训园区(基地),推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设计等和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大赛、技能大赛,发现、扶持传统工艺创意人才。

(六)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鼓励在传统工艺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自然和人文景区、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传统工艺产品的展示展销场所,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相关节会上设立传统工艺专区。举办多种传统工艺博览会和传统工艺大展,为传统工艺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台。鼓励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网络销售平台,帮助推介传统工艺产品。

(七)加强行业组织建设。鼓励地方成立传统工艺行业组织。行业组织要制定产品质量行业标准,组织或支持开展面向本地区或本行业传承人群的培训和交流等活动,并提供信息发布、权益维护等服务。

(八)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鼓励各地对传统工艺集中的乡镇、街道和村落实施整体性保护。结合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注意保护传统工艺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鼓励研发绿色环保材料,改进有污染的工艺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现有资源开展非商业性象牙雕刻技艺研究和传承,引导和支持使用替代材料传承以象牙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为原材料的相关技艺。

(九)促进社会普及教育。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支持各地将传统工艺纳入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和中小学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体验和比赛,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电视、网络媒体等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类节目。拍摄和译制传统工艺纪录片、教学片和宣传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知识传播、普及和技艺交流,方便大众学习传统工艺知识。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或组织传统工艺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积极开展面向社区的传统工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使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成为普及推广传统工艺的重要阵地,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

(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双边、多边渠道,组织传统工艺传承人、企业和行业组织代表开展国际交流和研修培训,以及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合作,开拓视野,借鉴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及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工作,积极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城乡残疾人、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民族地区群众的手工艺技能培训,鼓励其从事传统工艺生产。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落实支持政策。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符合规定的传统工艺相关项目以及特色文化产业传统工艺发展予以适当支持。将传统工艺展示、传习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传统工艺企业符合现行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强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传统工艺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企业融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传统工艺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传统工艺企业的投融资支持与服务。

(四)鼓励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统工艺企业,建设传统工艺展示、传习场所和公共服务平台,举办传统工艺的宣传、培训、研讨和交流合作等。

玉雕机遇

从这篇“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通知中,不难看出国家对于传统手工艺制作行业的重视,作为从事传统手工艺玉石雕刻的同行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相信会有更多发展机遇等着大家,历练好自己的雕刻技艺,向着诗和远方,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