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现代隧道的发展

1866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黄色炸药达纳马特,为开凿坚硬岩石提供了条件。1872年,位于瑞士中南部的世界著名隧道之一圣哥达隧道的建设则首次使用了炸药。 

1830年左右,铁路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185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在建设8km长的胡萨克隧道时试用了隧道掘进机,但未取得成功。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很多尝试制造和使用隧道掘进机进行建设,但真正取得成功的却是少之又少。 

上个世纪头几十年里,汽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车速逐渐提高。相应地要求道路采用平直线形,以缩短历程,提高运输效率,道路隧道的数量随之增多。1927年,美国在纽约哈德逊河底修建了厚兰德隧道,在这条隧道中解决了现代隧道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通风问题。1919~1920 年,在厚兰德氏的指导下首次对美国汽车排出的CO量进行了彻底的调查研究。另外,对于危害人体的一氧化碳浓度容许值也进行了研究。在考虑了这许多问题之后,该隧道恰如其分地采用了横流式通风。从此之后,机械通风方式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出现了横流式、半横流式、纵流式以及射流式等通风方式。

隧道交通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照明。事实证明,仅仅依靠车前灯照明并不能满足安全行车的需要。从通风角度看长隧道是困难的,从照明角度看短隧道反而难以处理。另外,由于人的眼睛对亮度的突然强烈变化不能立即适应,所以照明问题不但要在隧道内部考虑,并且要从接近洞口的一定范围内就加以考虑。

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量测手段的改进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岩体力学获得迅速发展,从而把围岩压力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奥地利人L.v.Rabcewicz根据本国多年隧道施工经验总结出新奥法,其特点是采用光面爆破,应用岩体力学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的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施工和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原则。